七天科技博览(8月16日)

【本期导读】 中国科协发布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新研究:巴氏杀菌法适用于受新冠病毒污染的母乳 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又有新证据 秋季学期到来,疫情防控怎么做? 我国科学家揭示蝗虫聚群成灾原因 为何乳腺癌发病率全球和中国都在增加?   中国科协发布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为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抓住科技创新突破口,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经过网络初评投票、复审评议和终审评议,8月15日,中国科协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发布了 1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科学问题和10个对技术和产业具有关键作用的工程难题。 10个前沿科学问题为: 冠状病毒跨种传播的生态学机制是什么? 引力波将如何揭示宇宙奥秘? 地球物质是如何演化与循环的? 第五代核能系统会是什么样子? 特种能场辅助制造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数字交通基础设施如何推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发展? 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中医药机制是什么?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如何优化变化环境下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实现健康的区域水平衡状态? 如何建立虚拟孪生理论和技术基础并开展示范应用? 10个工程技术难题为: 如何开发新型免疫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新途径与新技术? 水平起降组合动力运载器一体化设计为何成为空天技术新焦点? 如何实现农业重大入侵生物的前瞻性风险预警和实时控制? 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如何防范重大电磁威胁? 硅光技术能否促成光电子和微电子的融合? 如何解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缺陷在线检测难题? 无人车如何实现在卫星不可用条件下的高精度智能导航? 如何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电解水制氢生产中实现“大规模”“低能耗”“高稳定性”三者的统一? 如何突破进藏高速公路智能建造及工程健康保障技术? 如何突破光刻技术难题? 在推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不断提出、判别科技重大问题及其优先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科协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学术上的引领作用,引导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前沿、把握国家战略需求、研判趋势、识别重大问题,找准关系根本和全局的重大科学问题。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学会及学会联合体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征集活动并向公众发布,三年共评选、发布了100个难题。2020年的征集发布活动共征集到103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企业科协提交的490个问题难题,1.88万余名院士、专家、一线科技工作者参与。 据悉,中国科协将以重大问题发布强化学术引领,承担科技共同体的价值使命,坚持尊重科学家对科学前沿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重视发挥跨界学术交流孕育创新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中国科协引导、全国学会主导、知名科学家领衔、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联合国际科技组织支持”的科技重大问题凝练机制。(中国科学报)   新研究:巴氏杀菌法适用于受新冠病毒污染的母乳 新华社悉尼8月14日电(记者郝亚琳)虽然现在科学界尚无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通过母乳传播,但疫情之下总有人担心。对此,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说,在实验室中让新冠病毒污染母乳后,通过巴氏杀菌法可以有效灭活母乳中的新冠病毒。 据介绍,澳大利亚有5所“母乳银行”,它们接受母乳捐赠,以帮助母乳不够或无法给孩子哺乳的母亲实现母乳喂养。尽管尚无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通过母乳传播,但疫情之下,还是有不少母亲担心捐赠的母乳是否安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澳《儿科和儿童健康》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实验室中用新冠病毒污染冷冻和新鲜母乳,再使用“母乳银行”中常用的巴氏杀菌法——将被病毒污染的母乳加热到63摄氏度,并持续30分钟。结果显示,这样可以有效灭活母乳中的新冠病毒。 研究人员还将母乳冷冻在4摄氏度至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中,发现冷冻对新冠病毒存活没有太大影响。冷冻后母乳中新冠病毒数量只有轻微减少,冷冻储存48小时后,仍然能在母乳中找到有活性的新冠病毒。 研究人员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为已感染新冠病毒的母亲哺乳和储存母乳提供指导。(新华网)   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又有新证据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地对其展开调查分析与科学研究。除了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问题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产生的,它于何时何地首次出现,何时开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该病毒是否来自于蝙蝠,在传染给人类之前有没有中间宿主,以及新冠病毒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等问题。至今半年多过去了,科学界对上述问题尚无共识。近期,俄罗斯科学家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或许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信息传输问题研究所生物学家亚历山大·潘钦,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后得出一重要结论: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 俄塔社报道说,亚历山大·潘钦比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组中点突变的积累情况,研究了这些病毒感染人类后基因相对突变的概率等问题。在比较了超过1000个新冠病毒基因组、200多个SARS病毒和40多个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组,以及一些相似的动物冠状病毒的基因后,研究人员发现,所有人类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中存在着1000—2000点基因突变,这意味着基因突变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后才出现的。 科研人员对这些突变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其它冠状病毒中不存在。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存在许多异常的突变,它们导致基因中的鸟嘌呤(G)分子被尿嘧啶(U)取代,而鸟嘌呤是组成RNA和DNA链的4个“字母”之一。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生突变的比例接近15%,这几乎是新冠病毒在感染人之前的基因突变的10倍。 亚历山大·潘钦指出:“我们发现,新冠病毒基因组中鸟嘌呤突变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传播给人类后几乎增加了10倍,而这一特征在SARS病毒病原体的基因组中几乎没有显现出来,感冒病毒基因组也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亚历山大·潘钦说,研究还发现,其他类似冠状病毒感染人类之前和之后的鸟嘌呤被尿嘧啶取代的数量基本上一致。他称,新冠病毒的这一独有特征在美国、中国等国家的病毒基因中同样存在。 依据新冠病毒的这一特性,亚历山大·潘钦提出,很早以前,新冠病毒感染了蝙蝠,但蝙蝠的细胞很好地保护了自己,这种病毒在蝙蝠体内突变较少,蝙蝠细胞和新冠病毒共生了;而当新冠病毒感染了人之后,人体组织不具备应对这种病毒的保护特征,人体可能发生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基因中许多鸟嘌呤被破坏,变异基因开始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性质就改变了,病毒变得具有攻击性了。亚历山大·潘钦认为,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科技日报莫斯科8月10日电)   秋季学期到来,疫情防控怎么做? 2020年秋季学期即将到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各校开学前应做什么准备?师生返校有什么要求?开学后如何管理?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作出权威解答。 秋冬季疫情防控有新规 … Continue reading 七天科技博览(8月16日)